发布时间:2025-10-15 18:10:55    次浏览
近些年,在国内电影市场,暑假前后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已成了一项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一直以来,国内的电影监管机构都在繁忙的暑期档停止进口外国大片,这在国内被称作“国产电影保护月”。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备受关注的好莱坞大片汹涌来袭之前,为国产片留出一片展示自己的空间。就在去年夏天,这一政策为国产影片所带来的利好就凸显出来。国产电影《捉妖记》,一举拿下3.852亿美元的票房,在当时刷新了中国历史票房的最高纪录;另两部本土电影《大圣归来》和《煎饼侠》,也都分别取得了超过1.5亿美元票房的优异成绩。然而今年,这一利好却难以维持下去。7月份新上映的国产片中,口碑票房双赢的影片却少之又少,不仅难以赢得好口碑,甚至吐槽之声也不断。更重要的是,虽然同期上映的影片数量很多,但内容方面却有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特别是有关青春类的影片扎堆上映,让市场变得毫无特色可言。毋庸置疑,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所谓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政策也不断显露出弊端。对于一些“不思进取”,缺乏优质创新力的国产片而言,“保护月”反而成了他们的“避风港”,在这里不需要面对严酷的竞争,面对着暑期巨大的影片需求,他们直接可以“坐收渔翁之利”。长此以往,所谓的“保护月”恐怕会有演变成“烂片”集中地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味地在此时放映国产电影,而不遵循市场的需求,恐怕会造成整体的电影市场的下降,严重影响各大影院的收益,这对电影市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真正决定票房的不是国内与国外的电影之分,而是影片的质量。此前的票房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国内影片即使和好莱坞大片同台较量,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目前国内电影市场虽然已经具备很大的体量,市场前景广阔,但整体业态仍显粗放。在笔者看来,与其花时间和心思去“保护”国产电影,不如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国产电影方面。事实上,国内对于国产电影的支持政策应该更多地从如何鼓励和培养电影产业创新力入手,运用税收杠杆和资金支持,从根本上提升国内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予国产电影更充分的发展空间,以从内部推动国产电影而改变从外部“保护”国产电影的政策。其实,真正有品质的国产影片并不需要依靠“保护月”来创造价值,而“烂片”即使受到外部“庇护”,随着电影产业的推进和受众群体观影需求的不断进步,恐怕也难以寻觅出路了。毋庸置疑,监管层对于“保护月”的政策设计是时候进行一下改进了。